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

什麼是 三磷酸腺苷 ATP (AdenosineTriphospate) ?


    
什麼是 三磷酸腺苷 ATP (AdenosineTriphospate) ?

三磷酸腺苷(ATP)是體內組織細胞一切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,被譽為細胞內能量的“分子貨幣”,儲存和傳遞化學能,蛋白質、脂肪、糖和核苷酸的合成都需它參與,可促使機體各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,增強細胞代謝活性,對治療各種疾病、損傷、疼痛均有較強的針對性。

 
三磷酸腺苷(ATP)是一種輔酶。能改善肌體代謝的作用,及參與體內脂肪、蛋白質、糖、核酸及核苷酸的代謝,同時又是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。適用於組織器官受傷細胞損傷後細胞酶減退引起的疾病。

 
食物是肌肉活動所需能量的間接來源,在人體內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後,食物被分解時所釋放的能量,就會被用來製造成三磷酸腺苷(ATP)的高能量化合物,並儲存於肌肉細胞之中,當ATP被分解的時候,就能夠提供能量作肌肉活動之用了。

可是,ATP在肌肉內的儲存量極為有限,人體全身的肌肉內只有120至180微摩爾(mM)的ATP ,或1.2至1.8千卡的能量,僅足以維持三數秒的盡最大努力活動 (all-outefforts)之用。所以,肌肉活動若要繼續進行下去,就得重新合成ATP。 ATP不能被儲存,因為ATP的合成後必須在短時間內被消耗。ATP是生物體內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,每摩爾 ATP 水解生成 ADP 和 Pi(無機磷酸) 時可釋放自由能 30.5千焦爾;它是能量代謝的中心物質。所謂自由能是在恒温恒壓下可以作功的能量。

運動中的各種動作,都是肌肉收縮的結果;而肌肉則必須得到能量的不斷供應,才能夠一直工作下去。然而,從食物分解所釋放出來的能量,並不能“直接"給肌肉使用,這些能量都要先用以製造一種儲存於肌肉之內,名為三磷酸線苷(ATP)的高能量化合物,當ATP被分解時,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就可以提供給肌肉工作之用。
可惜,ATP在肌肉內的儲存量極為有限,僅足以維持三數秒的盡最大努力活動(maximalefforts)之用;ATP在人體內是不斷地被分解及重新合成,而重新合成ATP也是需要能量。

人體內就有三個供能系統,可以供應能量作為重新合成ATP之用。當中兩個是無氧系統,另外一個則是有氧系統。 
ATP-PC系統(ATP-PCsystem)及乳酸系統 (lactic acid system)是無氧系統,因為它們並不需要依賴氧氣來重新合成ATP;氧氣系統(oxygensystem)則是有氧系統,因為它必須在有充兄氧氣的情況下,才能夠重新合成ATP。


 李秉燿醫師撰寫 

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

電子生物能量傷痛針療

電子生物能量傷痛針療

人體經絡 [電子生物能量針療] 的原理概念

維持人體的正常活動運行必需的條件是要自身的宗氣充滿,精氣血脈正常,陰陽平衡,經絡暢通。人體的各個主要器官、骨骼、肌肉、皮膚、毛發、血脈等物質營養的供應吸收,保充滋養和修護細胞主要是靠身體血脈經絡的聯系和調節,推動才能內外運行暢通無阻。

經絡是貫通上下,溝通內外人體一種有網絡軌跡運行的系統而由無形的氣所推動,將低流量組織精微量物質運送達致身體各個部位,隨著人體的生命鐘日夜川流不息地促進細胞進行自我修複,滋養器官組織及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和動力能量。

現代科學硏究証實人體是一個導電體,身體內氣血之“氣”,即是人體之“電氣”,即人體生物電,而微量生物電在人體中的流動無頭無尾、閉合生物電流不斷循環內運行推動,使全身氣血運行正常通達到身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,在我們日常生活活動進行時更加顯著。 中國傳統醫學​​理論說明人體的氣血循環、經絡暢通,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實驗證實,經絡不通,是由於細胞電位失衡、局部電阻增大及電流不通所導致,人體疾病也由此而產生。通過生物電共振的作用,可以使細胞電位迅速恢復正常,減小局部組織電阻值,打通電路,故能達到通經活絡的神奇效果。

微量電流隨附著在經絡的軌跡在身體內運行當組織器官受傷時,産生不同類電波的沖擊,令細胞組織重組進行自我修補,改善滲透,加強微循環,而增加能量因子三磷酸腺苷ATP (AdenosineTriphospate)值數,細胞活動力加強,將肌肉內堆積過多的乳肌酸/乳酸(LacticAcid)排出,促進改善細胞修複能力,疏通經脈瘀血炎症水腫的阻塞,達致行氣通滯,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的效應。

使用生物能量針療時,微電能透過微針配合適當的穴位傳遞到達患處,快速增強體內微量生物電流在經絡的運行,令細胞組織重組修護,消除痛楚,比一般針炙,推拿更快速見效,縮短療愈流程,有一些症狀如腰腿膝痛、 肩周炎在1至2次的針療見效,可以盡量減少病程的痛苦、時間和金錢。每次療程所需時間約30至45分鐘。

適應症 :
快速治療新舊傷痛  肌肉疲勞  頸椎筋肌勞損  腰腿膝痛   肩周炎  痛經  中風  面癱 肥胖
靜脈曲張  足踝扭傷  屈指肌腱鞘炎  腕管腱鞘炎  坐骨神經痛  鼻敏感
頭痛等症。

 李秉燿中醫師撰寫